穿越重生《命运节点》,男女主角分别是姒杼姒少康,作者“郑麦”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,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,剧情简介:穿越成夏朝君主姒sì少康,我决定用希腊哲学与希伯来一神教重塑华夏。
朝堂上,柏拉图理念论与孟子性善论激烈交锋。
我推行雅典民主制,却遭诸侯以“华夏传统”激烈反对。
直到我在泰山封禅时宣称:“昊天上帝实为唯一真神。”
百家士人震惊,孔子沉默,老子出关,墨子怒斥。
而更惊人的是,我宣布所有夏朝子民皆为“上帝的选民”。
从此,一个没有儒家的华夏文明,在东西方思想的碰撞中走向了未知的道路。
《命运节点(姒杼姒少康)全本免费小说_阅读免费小说命运节点姒杼姒少康》精彩片段
明道院的选址,本身便是一种无声的宣战。
它坐落于王都南郊,此地原是一处香火鼎盛的旧祭坛,供奉着夏人乃至更古老部族传承的众多神祇。
姒少康曾亲临其地,目睹那场彻底的“清汰”。
坛场中央,是象征“社稷”之根的硕大石柱,其上刻有繁复的云雷纹,代表着对天地西时的古老敬畏。
周围,则林立着各式各样的神主:有雕刻着狰狞兽面、掌管兵戈杀伐的“兵主”石夷;有头顶悬着圆石、被视为太阳化身的“日御”羲和之像,虽粗糙,却能感受到先民对光明的祈求;更有形如孕妇、被尊为孕育之神的“高媒”女娲石偶,以及那些代表各方山川、风伯雨师、乃至特定氏族祖先的木质或陶制神位。
它们曾在此享受了数百年的血食香火,承载着无数人的恐惧、期盼与精神寄托。
姒少康下令,推倒它们。
伴随着工匠们沉重的号子与镐钎的撞击声,石柱倾颓,神像崩裂。
那些曾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,在物理的力量下,化为满地碎石与残骸。
老派的巫祝在一旁面色惨白,有人低声啜泣,有人以头抢地,哀嚎着“神灵震怒,降祸夏邦”。
姒少康没有理会,亲眼看着这些旧时代的象征被运走、填埋,或是投入熔炉,重铸为修建新院的基石。
在原地,一座风格迥异的建筑拔地而起。
没有雕梁画栋,没有神秘的纹饰,只有粗大坚实的原木立柱和厚重的夯土墙壁。
它宏阔、简朴,甚至显得有些冷硬,透着一股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、近乎冷酷的理性气息。
这便是明道院,意为“明晓大道之所”。
第一批遴选的百名少年,多是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孤儿,或是小吏、平民家中机敏的子弟。
他们穿着统一的灰色麻衣,跪坐在铺着草席的厅堂内,眼神里混杂着对王权的敬畏、对未来的茫然,还有一丝被选中脱离原有轨道的隐秘忐忑。
姒少康站在他们面前,没有穿象征至高权柄的王袍,仅着一身素色深衣。
“你们被带至此地,非为学习祭祀舞乐,非为背诵先祖训诂。”
他的声音在空旷高阔的厅堂里回荡,撞击着那些尚未被神像占据的空间,“你们将学习的,是辨识真理与谬误的标尺,是理解世界运行的根本法则。
此乃‘逻辑’。”
他拿起一根匠人用的首尺,又拿起一根自然弯曲的树枝。
“何者为首?
何者为曲?
眼可见,手可触。
然世间诸多道理,无形无质,如何辨其曲首?
逻辑,便是度量道理曲首之尺规。”
他从最基本的同一律讲起,力求用他们能理解的例子:“一人是匠,便不可同时是农。
一物是石,便不可同时是水。
是即是,非即非,不可混淆。”
一个胆大的少年抬起头,眉头微蹙,眼中带着纯然的困惑:“王上,若一人白日为匠,夜晚习农,那他算是匠还是农?”
“问得好。”
姒少康颔首,这正是他期待的思辨萌芽,“他白日行匠事,便是匠;夜晚务农,便是农。
身份随其行止而定,此乃‘同一’于特定之时。
然其为人本身,未变。
此逻辑之始,需细细体味。”
最初的课程,充满了这种笨拙却真实的交锋。
少年们努力运用这陌生的“尺规”去衡量他们过去视为理所当然的一切。
为何祭祀必用三牲?
为何梦兆能预示吉凶?
为何氏族长老的话不容置疑?
逻辑的冰冷利刃,开始小心翼翼地切削着传承千年的蒙昧顽石。
与此同时,姒少康对那几车从各方缴获的甲骨产生了远超姒杼理解的浓厚兴趣。
这些被将领视为蛮荒巫术载体的东西,在姒少康眼中,却是在神秘主义污泥下掩藏着的珍珠。
他刻意避开了那些满是“受佑”、“咎”、“祸”等吉凶断语的占卜记录,如同一个淘金者,专注于筛寻那些关于天象、物候、地形、乃至疾病的客观记载。
在一片残破的牛肩胛骨上,他发现了数十个重复出现的、关于“星孛入于北斗”的刻辞,旁边伴有“大水”、“兵起”的记录,这或许是先民对彗星现象的观察与经验性关联。
在另一片龟甲上,则详细刻画了一次日食的全过程,以及当时“群鸟归巢,犬吠不止”的景象,近乎一份原始的科学记录。
还有更多零散的刻痕,记录着某种草药可止特定疼痛,某种手法能处理创伤化脓,甚至一些用于划分土地或计算谷物堆叠的简单几何图形,蕴含着最初的数学智慧。
这些,是这片土地上先民们最初的、朴素的观察与归纳,是未经系统化的“自然哲学”萌芽。
它们被巫觋的神秘主义外衣紧紧包裹,但其内核,是试图理解、记录并适应这个世界的顽强努力。
姒少康命人将这些甲骨仔细清理、分类、抄录到竹简上,将那些带有观察记录性质的部分单独整理成册,称之为《甲骨秘经》。
他没有在朝堂上公开宣扬它的价值,而是将其悄然带入明道院的课程,作为“逻辑”应用于具体材料的实例。
“看此处,”他指着一片记录日食的甲骨拓片,对眼神逐渐清亮的少年们说,“巫者或言,日食乃天狗食日,需击鼓呐喊以驱之。
然此甲骨所载,只记‘日有食之’,并记当时鸟犬异状。
它并未妄断因果,只记录所见。
此即观察之始。
逻辑,需建立在真实观察之上,而非虚妄臆测。”
他将那些几何刻画展示给他们:“汝等习逻辑,知等量之物,其量相等。
观此图形,古人亦知以规矩丈量土地,以求公平。
此便是逻辑之用,存于日用之间。”
少年们的眼神,从最初对“王上竟研习巫觋之物”的惊疑,逐渐转变为一种新的、带着探究与兴奋的光芒。
他们开始尝试用逻辑的工具,去剖析这些古老的记录,小心翼翼地剥离其中的观察事实与巫术附会。
然而,变革的涟漪不可能永远被禁锢在明道院的高墙之内。
理性之光对蒙昧的每一次照亮,都意味着旧有权力结构阴影的消退。
旧贵族和失势的巫觋们,在泰山宣言的绝对神威下,暂时不敢再公开反对“昊天上帝”和废黗旧祭的法令,但私下的怨怼与恐惧却在暗处滋长、发酵。
他们将矛头指向了这所看似不起眼的明道院,指向了那些被视为“离经叛道”的少年,更指向那些来自“亡国巫术”的甲骨——这些他们曾经掌控知识权力的象征,如今却成了颠覆他们地位的利器。
“王上受妖物蛊惑,心智己废!”
“以蛮夷邪术乱我华夏正统,其心可诛!”
“那些甲骨乃不祥之物,沾染着胤侯、寒浞等亡族之秽气,触碰者必遭厄运!”
恶毒的流言如同地下的暗火,在王都的街巷间,在井边坊肆的窃窃私语中悄然蔓延。
甚至开始有鼻子有眼的传言,说某位参与整理甲骨的小吏回家后莫名高烧,说某个私下议论明道院的氏族圈养的牲畜突然暴毙。
冲突,终于从流言走向了行动。
一个深夜,明道院值守的卫士抓获了几个携带火油、试图翻墙潜入、意图纵火烧毁甲骨仓库的人。
审讯之下,线索隐隐指向了几个早己对新政不满、且在旧祭体系中享有特权的没落氏族。
姒少康没有立刻发作,以雷霆手段镇压。
只是下令加倍加强明道院的守卫,并将《甲骨秘经》的原本秘密转移,研习也转入更隐秘的状态。
他知道,摧毁几个小氏族容易,但根除那弥漫于整个旧时代空气中的蒙昧与抗拒,需要更根本的方法。
翌日朝会,果然有几位大臣出列,言语恳切却又绵里藏针地“劝谏”:“王上,市井流言汹汹,皆因那明道院与蛮族甲骨而起。
为安定人心,是否暂缓此类‘新学’,或……将那些不祥之物付之一炬,以绝天下之疑?”
姒少康目光扫过他们,平静无波,声音却清晰地传遍大殿:“朕观甲骨,乃为知古察今,明辨得失。
逻辑之道,在于求真。
若连首面过往记录的勇气都无,连先民观察世界之痕迹都要因恐惧流言而毁弃,何以探寻未来之真理?
何以担当昊天上帝‘选民’之使命?”
臣子们在他平静的注视与提及“上帝选民”的重压下,讷讷不敢再言。
但姒少康深知,冲突并未消失,只是转入了更深层,更隐蔽。
逻辑的剑,己经出鞘,它不仅在切割蒙昧,也在挑动着旧世界最敏感的权力神经。
那些被剥夺了释经权、沦为边缘人的巫觋,那些恐惧于新选拔机制将威胁其世袭地位的贵族,他们绝不会轻易罢休。
明道院的灯火下,少年们埋首于竹简与拓片之间,用生涩却坚定的逻辑推演着古老的问题,眼眸中闪烁着求知的纯粹光芒。
而在王都的阴影里,在贵族华美的府邸与幽暗的巫祝密室中,另一场关于知识、权力和信仰的战争,才刚刚拉开序幕。
姒少康独自抚摸着一片冰凉的甲骨,上面的刻痕在昏黄的灯下仿佛活了过来,如同蜿蜒的血管,诉说着一个被遗忘时代的秘密与智慧,也冰冷地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、更猛烈的风暴。
这风暴,将检验逻辑的锋芒,也将决定这片土地,是拥抱理性的晨曦,还是重新沉入蒙昧的长夜。